理解学科,彰显数学之用——园区初中数学“做”中学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专项研究研训活动在金校举办
“研”磨智慧,“跨”出融合
“数”有专攻,“学”有所获
为引导教师深度参与、持续探索区域初中数学跨学科学习的常态化实施路径,2023年12月7日下午,苏州工业园区初中数学第六次“做”中学跨学科学习专项研究研训活动在金鸡湖学校石港路校区举行。
园区“初中数学跨学科学习”专项研究组全体成员、工作五年内青年教师、全体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共200多名初中数学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同时本次活动还吸引了江苏、上海、浙江、广东等十余个省市的近四千名老师在线收看。
项目展示
《天眼中的的数学——宇宙之“桥”》项目研究:金鸡湖学校的冯斌老师,从一段来自宇宙的“音频”出发,聚焦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以天眼是什么,天眼怎么探测宇宙,还有天眼为什么能探测宇宙为驱动性问题展开探究。整个探究过程由天眼之“史”、天眼之“形”、天眼之“道”和天眼之“用”构成。在分组探究过程中,学生充分思考,分工明确,又团结协作,条理有序。
《光伏板中的数学—— 数智“绿”铺》项目研究:金鸡湖学校的陈威老师,从“双碳”时代背景出发,以如何为校园铺设光伏板为驱动问题开展项目探究。整个探究过程分为确定铺设场地、场地测量与绘图、光伏板拼接与铺设、预估年效益。在项目探究过程中,通过家长,学校和社会企业三方协作,解决学生知识上的困惑,鼓励学生勤学善思。学生亲身体验使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最终得到了为学校屋顶铺设光伏板的可行性方案。
《潍坊风筝中的数学》项目研究:东沙湖实验中学的乐陈老师以潍坊风筝为主题,以潍坊风筝有何特点,如何用数学的眼光发现潍坊风筝的美为驱动性问题展开项目研究。同学们围绕风筝的文化历史,形状图案,框架结构,起飞原理,制作材料进行探索。整个项目研究过程中,学生互相配合,协作分工,充分思考,在老师的帮助下攻克难题。不仅体会了多个学科在生活中的融合应用,知识点的交织结合,也制作出了怀揣梦想的风筝成品,收获良多。
《园林数学·如影随“形”》项目研究:星湾学校的杨玥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园林,切实感受园林中的光影美景。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光影浪漫背后的数理趣味。利用丁达尔效应看到了光的形状,又巧妙地借助光影效果解释了立方体截面问题;从路灯下的人影着手研究双灯影长的不变性,解释了无影灯的设计原理;与古人对话,巧借影子测得无法测量的建筑物高度,从多角度出发探究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光影,激发了学生的几何学习兴趣。
《“桥”见数学·天桥之构》项目研究:西附初中的耿静老师,以在现代大道建造人行天桥为项目背景,以"构造人行天桥需要考虑哪些因素?"为驱动问题,展开对人行天桥项目的探索。项目以“揭秘-解密-构造-展望”为研究路径,学生对人行天桥中的楼梯高度、宽度、角度,雨棚弧线的形状,天桥的坡道梯道,建造材料等工程设置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在实地考察相门人行天桥时,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了天桥的组成部分,用数学的思维发现其中蕴含的数与形,最终通过3Dmax建模将想法变为现实!在独立思考、团队合作中,构建了新知,发展了素养。
《光伏板中的数学—— 与光“角”力》项目研究:金鸡湖学校的耿敬之老师,从开发新能源出发,聚焦学生校园生活,以如何为校园铺设光伏板为驱动问题开展项目探究。整个探究过程分为原理之迷、斜铺之巧、平铺之妙、追光之秘。在项目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教师及时评价,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技能、活动经验,也为最终所形成富有创意的作品感到自豪。
《“桥”见数学·斜拉飞虹》项目研究:西附初中的高焱老师,从沪苏通长江大桥出发,聚焦到斜拉桥,以探究“为什么斜拉桥能跨越千米?”为驱动问题开展项目探究。在项目探究过程中,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具体数学模型,采用多种方法求解不同情景下斜拉索与梁面夹角的最优角度,数形结合感受数学的美妙。迁移二次函数图像学习经验,利用ggb,网络画板等工具探究悬链线图像和性质,学生学习二次函数的经验真正落到了实地。探索完全是学生主导,学生自主参与,进行实践探究,合作交流。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聚焦斜拉桥背后的数学,领略到了数学和建筑结合的美,感受到了斜拉桥是多学科的融合。
《自然界中的数学·探秘蛛网》项目研究:景城学校的徐梦老师带领学生将目光聚焦于自然界中的数学,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研究蜘蛛网中的数与形。同学们从发现数学到应用数学展开项目研究。整个探究过程由蛛网形成、巧妙图形、神奇比例、螺线应用、灵感启迪五个方面构成。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学生互相配合,协作分工,围绕挑战性的学习主题,提出问题,深度参与探究,获得能力发展. 教师的角色从传递知识转为激励思考,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这过程中与学生建立起一种真诚的、信任的联系.
《“桥”见数学·长虹卧波》项目研究:西附初中的王一涵老师,从苏州伦敦桥独具特色的外形和集合多种桥梁形式于一体的特点出发,以解构桥梁入手,经历识桥、访桥、探桥、建桥的过程,用科学严谨的方法测量了桥体相关数据,借助Geogebra对桥拱和悬索结构的曲线形状进行猜想、操作、验证。在此过程中探究了桁架结构的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学以致用,对桥梁进行改造,建立3D模型。在项目中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并将其转化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发展合作探究能力和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同时充分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并辅以家校联合,三方合力最终取得了出色的成果。
《园林数学·溯水“形”舟》项目研究:星湾学校的蔡蓉老师,带领学生走进耦园,融合数理知识。通过数学建模,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几何直观,探究船的最大载重量,分析船过桥和转弯问题,进而研究船的设计。整个项目式学习过程经历了分析、实践、优化,借助船形设计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充分发掘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发现—理解—创造的全过程!
项目介绍
在项目介绍环节,十位开课教师围绕项目选择缘由、项目实施过程、师生活动收获三个方面向大家展示了从项目立项到汇报展示的全过程。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初中数学教研员,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王晓峰高度肯定了十位青年教师的项目化研究成果,并激励在场更多的老师投入项目式学习的研究中来。
专题讲座
项目介绍后,王晓峰围绕园区初中数学“做”中学近十年的研究、演进历程,开设了主题讲座《学好的数学,学好数学》。他对各校在推进初中数学跨学科学习的研究方向、取得的丰硕成果、产生的社会效应等方面进行了工作总结,并对下一阶段的研究、推进工作进行了部署与展望,同时对“易加学院·项目教学”平台的使用提出了建议与要求。
教学征途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此次教研活动是思维的洗礼,思想的盛筵,园区数学人也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不断砥砺深耕,继续开展深层次的跨学科融合学习探索,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课堂上跨界生长!
一审一校:孙颉刚
二审二校:沈阳
三审三校:王晓峰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