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校教研组>地理  >详细内容

“教—学—评”一致性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研讨——苏州工业园区初中地理教研活动

来源: 发布时间:2024-10-30 17:05:07 浏览次数: 【字体:

2024年1029日下午,苏州市工业园区初中地理“教-学-评”一致性主题教学研讨活动在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举行。本次活动由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地理教研员许铭老师主持。

专家讲座助成长

活动邀请到了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蒋小润老师作《板图板画与地理图形化教学》讲座。他从板图板画特点、功能、绘制、评价四个方面展开:

一、对板图板画特点的再认识方面

蒋老师指出:1、板图反映地理现象和事物分布特点及它们的空间关系;2、板画是地理事物和现象高度抽象的产物;3、板图板画具有明显的主观性特点。

二、对板图板画功能的再认识方面

蒋老师强调1.板图板画可以突出空间规律上的重点内容;2.为学生学习提供示例;3.有助于课堂教学生成性目标的达成

三、对板图、板画绘制再认识方面

蒋老师指出:1.板图板画的设计(科学性、直观性、简约性、实效性);2.板图板画的绘制(注意:①比例关系最为重要②细节要能反映地理事物特点③板图要素的构成是关键

四、对板图、板画评价再认识方面

蒋老师强调:时间(30%)、科学性(40%)、可读性(20%)、整体印象(10%)是评价板图、板画的几项重要指标。

此次讲座为园区地理老师们提供了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老师们纷纷表示,将把蒋小润老师的板画技巧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0011921373124086b219976e5d54f3bf.jpg

课堂教学展风采

孟惠老师的课堂展示《长江的开发与治理》,选取《徐霞客游记》这一考察情境,沿着长江顺流而下,以“解密长江”“寻宝长江”“探金长江”为问题线索贯穿始终,顺其自然地完成“长江的开发”的教学。课中巧妙地用“朋友圈”的形式进行课堂小结,将“教—学—评”融合,并将情境延伸,回归生活。充分利用环环相扣“一境到底”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研究兴趣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整节课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学效果显著。这一节课,也是在大概念理念下探讨初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的一次生动实践,以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从而培养初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9e8c6e57338f4d5cbd5363583ddab45b.jpg

王文洁老师的课堂展示《河流——长江》课通过设置濒危物种江豚的现状与保护为主情境贯穿课堂,以守护“微笑天使”行动,号召学生共谋长江经济生态协同发展。巧妙地使用江豚玩偶、“微笑勋章”作为教具和奖品,成功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参与度。

王老师通过展示江豚生活习性,引导学生分析长江的河流特征,及其与地形、气候的关系。在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综合思维分析地理现象。

王老师还通过丰富的视频、图文素材展现江豚其他小伙伴白鲟、白暨豚、中华鲟的现状,进一步揭示长江的价值与开发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河流开发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并且通过设置趣味小实验(水力发电模拟实验),观察思落差、流速、流量对水能大小的影响,培育学生地理实践力。最后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紧扣本次“教学评一体”的教研主题,进行了情感的升华,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32329a4150f24b499441e1a753d6dd03.jpg

王焕老师以航海史及郑和下西洋为情境引入大洲和大洋,追随航海家航行历程,以探航寻访为主线展开。通过古今航行的世界地图对比,以古今观念为主题来学习海陆分布。通过多媒体及地图、地球仪等工具,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认知能力。通过视频再现郑和七下西洋的航线和壮举,以昨日成就为主题来学习七大洲。通过互动讨论及地图拼图等活动,让学生更深入理解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培养空间认知能力。王老师还通过航线出发地和海外贸易等,以续写繁华展开四大洋学习。

王老师的设计不仅丰富了地理课堂内容,还促进了学生对中国航海史的认同感,培养了他们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

2a8c857401dc4be2aa81be0acf5a36a8.jpg

张婷老师的课堂展示《大洲和大洋》,主要围绕学生活动来展开,整节课设计一系列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生通“剪—排—拼—画—添”自己去制作一张世界地图,在活动中将“记名称、认轮廓、比大小、定位置、识界线”几个重难点一一突破,整堂课学生课堂参与度高,气氛活跃。

a941f40eda934b41af89de4994186bb7.jpg

评课交流促教研

齐心协力,共同进步。每一次的教学研究活动,都是思想的交锋、观点的沟通。在这次活动中,针对四位教师所展示的出色课堂,各校的骨干教师也对这四位教师的示范课进行了详尽的评论。教师们热情地分享了他们的听课体会,不仅对课堂教学的亮点表示了赞赏,而且对课程的构思、环节转换、学生互动等多个维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提议。在思想的激荡中,教师们孕育着新的启迪。

贺娟老师点评孟惠老师课堂教学

孟老师巧妙地选取了《徐霞客游记》作为考察情境,带领学生们沿着长江顺流而下,通过一系列富有创意的问题线索,如“解密长江”、“寻宝长江”和“探金长江”,贯穿整个课程,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对“长江的开发”这一主题的教学。孟老师巧妙地运用了“朋友圈”的形式来进行课堂小结,将教学、学习和评价三个环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将情境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更加生动有趣。

孟老师充分利用了环环相扣的“一境到底”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熟悉地理事物的研究兴趣,还能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让学生在整节课中精力高度集中。这种教学方式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得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孟老师成功地将枯燥的地理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学习体验,让学生们在探索长江的奥秘中,收获了知识与乐趣。

刘秋莹老师点评王文洁老师课堂教学

王老师开设公开课《长江》,该课对应的课标为“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长江的特点,举例说明其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王老师巧妙地利用江豚玩偶作为教学工具,成功点燃了学生对长江这一主题的热情。她播放了一段视频,生动地揭示了长江江豚所面临的生存挑战,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保护江豚的紧迫性。课程中的问题链设计既连贯又难度适宜,有效地引导学生从江豚的濒危现状出发,逐步深入了解其生活习性和栖息地的重要性。王老师进一步强调,江豚主要栖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要求学生对长江的基本情况有所掌握。接着,王老师从地形和气候两个维度,详细描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流的特点。通过另一个视频,王老师展示了长江江豚“笑笑”所面临的困境,包括众多船只的干扰和河流中日益增多的垃圾。这不仅揭示了人类活动与水生动物生存之间的矛盾,也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长江作为“黄金水道”的双重作用。王老师的教学语言充满感染力,她能够巧妙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即使学生的回答偏离主题,也能迅速将讨论拉回正轨。课堂上,王老师还安排了丰富的小实验,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课程的最后,王老师进行了情感的升华,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指出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改变和生态平衡的破坏,以及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发展的必要性。王老师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展现了创新性,合理地调整了《长江》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顺序,使之既符合教学逻辑,又便于学生理解和吸收。

张蕊老师点评王焕老师课堂教学

首先,王老师为本节课做了精心准备,充分运用了大量的视频、地图、图片和地球仪等直观教具。

第二,情境设计巧妙地将航海历史和苏州古今海上贸易等相关内容融入到教学中,从身边出发,从乡土出发,贴近生活,重视乡情培养,古今连贯,跨越时代,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第三,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地理事物的方法和空间思维能力,如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海陆分布,分析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关系。

第四,本节课实现了部分学科融合,让学生在地理与历史、经济活动的紧密联系中,提高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同感。

第五,学生小组合作积极,乐学实学,教学效果显著。让学生探讨各大洲的地理特征和大洋的相互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并学以致用,在自评、互评中发现亮点、改正不足,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康翠玉老师评张婷老师的课堂教学:

张老师开设的《大洲和大洋》课堂展示内容对应的课标内容要求为“阅读世界地图,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状况,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因时间关系,张老师主要就前半条和七大洲的分布展开教学。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1.践行“做中学”的新课程理念,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学生在“写、对比、贴”等任务活动中去探究学习,从“大洲的概念”→“大洲的面积”→“大洲的分布”,实现了“是什么”→“在哪里”→“怎样的分布特点”的思维进阶,不仅突出了“以学生中心”的地理教学方式,同时落实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2.坚持育人为本,指向核心素养培育。本节课的内容是从大尺度空间去认识我们生活的地球,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对地球家园海陆分布的空间概念,同时学会描述某一个大洲的相对位置,提升了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

教育与研究并肩前行,学习与思考携手共进;东风已至,扬帆再航。本次初中地理教研活动内容丰富,精彩不断,为学生们带来了生动、深刻课堂体验,同时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共同研究的专业化平台。园区地理教师团队将坚持团结协作、智慧发展,致力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追求知识、创新变革,共同推动园区初中地理教育的卓越发展。让我们带着对教育的共同梦想,培育教研之花,共同前进!

撰稿:张婷

一审一校:孟惠

二审二校:姚晶晶

三审三校:李康

分享到:
【打印正文】